剧情介绍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评论:

  • 多弘博 4小时前 :

    社会派悬疑的感觉,主题是311震灾创伤,比较早就猜到凶手。还是看过就算了。

  • 强觅双 4小时前 :

    苏凌芳说,他好的时候,我不用在。即使不能陪你变老,也要守着你到老,至死方休的爱情,让人慕了……好像看懂了什么,又好像没有看懂,不过扯到干细胞,有点扯,怎么说呢,有点烂片的感觉,但是烂得很高级。

  • 律鸿煊 9小时前 :

    感觉融入了好多电影的元素,男女主演技都蛮不错的。丁萌萌太太太可惜了吧,即使打了年轻药之后的郭小鲁好像也没有年轻到哪儿去啊...两个多小时着实有点太长了,中间一度差点看睡过去

  • 慧梅 9小时前 :

    看得人怪难受的。。。(佐藤健现在跟龟梨和也也太像了吧。。。

  • 双皓轩 3小时前 :

    电影叙事节奏有点混乱 错误的忽快忽慢,角色其实也有问题,其实最想吐槽的一点就是男女主之间哪里是爱得深沉,分明是情感的压迫与自我压迫,爱情和死亡的人生哲学两条线都没走好

  • 吉涵菡 2小时前 :

    割裂感严重的一部电影,前后反差之大,我虽然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彩碧 8小时前 :

    三星半,这么低的分,不喜欢的人应该是觉得太扯太荒诞太文艺腔了,比起爱情片更像是一部思考生命意义的狂想曲(虽然这么说太俗了),所以后半部才是不老奇事也只是男主的幻想而已,并不是科幻。王朔这么多年了还是在表达“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让傻逼们知道吗” ,不过这样的“烂片”比那些庸俗的烂片可强多了

  • 彩蔚 4小时前 :

    这是一部奇特的电影,套着爱情片的壳,讲了一个生与死的哲学故事。不了解王朔的人可能看得一头雾水,我很喜欢。

  • 振祯 4小时前 :

    “那段清晰而又绵长的记忆,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 塔星津 5小时前 :

    情绪化主导太重(311症结),导致推理部分显得太浅。主要探讨日本社保福利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透过凶杀案引申普通民众对社会体系不健全的诘问,从侧面展现贫富阶级壁垒、日式耻感文化、以及灾后由社会环境到个体心理都在进行极为艰难的重塑。寡淡无味的社会派行活儿,清原表现亮眼。得到保护的人们和得不到的人们,其中的界线到底在哪里?也许电影也无法给予我们答案。

  • 及银河 8小时前 :

    三星半,灾后重建、社会保障、弱势群体立意都在,只不过前部分和后部分有一点割裂,最后女主倒是挺出彩。

  • 卫泓序 1小时前 :

    旁白式散文诗电影,王朔就是喜欢王珞丹徐静蕾还有王子文这一挂,我也喜欢哈哈哈

  • 明秋柔 2小时前 :

    拍得有点乱,看名字以为是科幻片,前半段成了剧情片,后面又差点变成哲学片了。王传君是知道自己后来要变成植物人所以一直演得这么木讷嘛。名气,财富都是过眼云烟,青春和记忆才是最美好而又稍纵即逝的,可惜现在干细胞研究依旧离突破和疾病治疗很遥远,更何况长生不老,所以还是珍惜眼前时光和身边人吧。王老挺有意思的,王珞丹那个角色年轻时随身带把弹弓随时发动攻击还挺酷的,王朔对娱乐圈的不满和不屑表现得挺明显的。

  • 国以云 2小时前 :

    宏观角度看多了,情感就淡漠了。如果放到以前看完大概会非常愤怒和悲伤。单论剧情波动明明很大,但拍的很平,导演的节奏和刻画重点有问题啊。演员演的很好,四大里最佳男主和最佳女配都有捞到。打五星只是因为电影里元山辞职的那段话:致那些得不到保护的人。我还想加上:致那些一直在保护大家的人。无论疫情还是地震。

  • 斯初雪 1小时前 :

    奔着佐藤健来的,没想到讲的是体制问题,也没有什么深度跟让人沉思的点,略无聊

  • 俊恒 1小时前 :

    我国文艺工作者对爱情这个东西理解真是有点肤浅,年轻的导演拍出这么老气横秋的爱情线实在是有点照猫画虎了。不过本杰明巴顿的神韵还是抓到了那么一点点,构图和剪辑还是有造诣。至于拉跨的编剧部分,这向来是国产片的最短板。就是有体验而没感悟,有想法而缺思考。

  • 宰父书双 1小时前 :

    宽宽也救不了啊。亲爱的导演啊,这是电影啊,不是话剧更不是汇报演出……

  • 拱蕙兰 7小时前 :

    确实是“讲”了一个挺长的故事,“讲”的挺长。感觉讲了四五个小时才讲完。

  • 丑问筠 6小时前 :

    题材非常棒,人物描写很细节,对于灾后人物心理的前后差别也非常耐人寻味。就是反转太明显,从惠姨去世同福利社对峙那眼神就感觉八九不离十了。刑警也很多槽点,比如凶手披着长发没带手套这样都没留下证据。但总体而言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 包晶燕 2小时前 :

    社会派推理。震后恢复以及社会保障,天灾之下的内疚、愤怒或者负罪感以及社保带来的援助以及弱势身份等多种矛盾复杂的情绪是有足够的挖掘空间的,不过影片更多是口号式的教导,同时缺乏有效的情感塑造。而推理方面也鲜有亮点,节奏没有起伏,双线叙事稍显累赘。普普通通的行活,浪费演员阵容。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