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本在前半部分非常巧妙,两个女人都因为孩子而颠覆了自己的生活,后来又因为有一个特别有想象空间的抱错孩子的设定,再加上拍摄技巧等稍微有惊悚片的质感,以至于戏剧张力特别到位。这个妈妈会如何选择,是遵从道义还是欺瞒所有人一生。面对这种两难抉择,女主的表演也做到了应有的水平。其中还有第三位母亲,没有因为孩子放弃自己毕生的梦想,她的在场也是非常合时宜的。但是后半部分简直看得我瞳孔地震,怎么突然开始拍这么刺激的东西了,后来越拍越远,越拍越远,最后居然是一个文物出土式的结局。我感觉前后完全不是同一部片子,或许这是什么特殊的技法,但是我还没领略到。
几个一以贯之的阿莫多瓦元素之外,从诸前作的社会关注升级为历史关注。
命运奇情与历史厚重有少许割裂。除此之外,依然是阿莫多瓦的味道,少了跳跃惊悚,多了从容匠气。稍微失望是配乐有点满。3.5
乱葬岗中是冤魂的哀嚎,乱葬岗外是深切的追思。历史印刻着过往的沉痛与真相,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敲响命运的警钟。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渗出的伤痛还在蔓延。我们拥抱淬炼而出的新生,我们携着无法抹去的疤印。唯有亡魂得到安宁战争才会结束,要记住今日的繁荣皆是昨日悲怆洒下的鲜血。
历史(母亲)总要确认下一代正发生的是否根源于自己,当下与此刻也总要往上追根溯源,找到一切的原因,然后落叶归根,形成平行的闭环。
乱葬岗中是冤魂的哀嚎,乱葬岗外是深切的追思。历史印刻着过往的沉痛与真相,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敲响命运的警钟。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渗出的伤痛还在蔓延。我们拥抱淬炼而出的新生,我们携着无法抹去的疤印。唯有亡魂得到安宁战争才会结束,要记住今日的繁荣皆是昨日悲怆洒下的鲜血。
被那个小报童吓到,男主心里素质属于神级别,除了女主,大家演的都略尴尬。
这个不比那个《咒》有意思?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重点是你要传达给观众什么,一句说烂的大道理,一些关于人生的建议,还是对现实的牢骚。优秀的电影也许不会让你一眼惊艳但停留在类型里只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绝对是垃圾。
我们对下一代的爱,是无私的,是饱含热情的。可我们对上一代的爱,对上上一代的爱,对上上上一代的爱呢?
6.5/10。“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鲜明的阿莫多瓦标志—红色与母亲,《痛苦与荣耀》是总结而《平行母亲》是重复,是《回归》的0.75版。母亲即祖国,报错梗对接交错的白骨,继承历史的记忆,歌颂原始的母爱。想法很好但转得很生硬,像写诗写到最后突然来一段宏大议论。最迷人的依然是小房间内女性的悲欢,床笫之间的呢喃。
几个一以贯之的阿莫多瓦元素之外,从诸前作的社会关注升级为历史关注。
这…奇情有了 lgbtqia有了 大面积鲜艳的红黄有了 结尾都是女性在执着乱葬坑挖掘 这些看起来都像阿莫多瓦,但整体感觉怪怪的,尤其落脚在历史上很奇怪,被迫收尾没写完的样子 PS.骚潘真是美啊
2021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7分吧但是阿尔莫多瓦拍可能也就值三星。好处显而易见,比如装修和服装一如既往好看,比如通过音乐和调度等手段把一个狗血八点档拍得跟惊悚片似的(这么看其实《吾栖之肤》比这个好啊!),以及对诸多独立女性的颂扬(包括性向也可以流动),不过主要故事和开头结尾的历史伤痛根本就是两张皮(这么看是不是《回归》《破碎的拥抱》比这个厉害多了……),拍得太快了多磨磨剧本好吧……全片最嘲讽的一点,难道不是阿尔莫多瓦拍了个网飞片吗????
纵向是溯源,“母性”贯彻到底,母亲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角色,也代表事物传承的根源和连接;横向是同时存在的两组平行,不过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许割裂感,从女性主义到人道主义的跨越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本片中的一些情节设置有些刻意——Penélope出演的电影中,同性剧情总是比异性剧情更让我惊叹她的魅力。
我热爱阿莫多瓦的色彩远超过韦斯·安德森,阿莫多瓦对生活的一副热烈的样子,奇情是自然!这么多年,克鲁兹颜值依旧抗打,怎么好像没老过??
虽然佩内洛普·克鲁兹演得很出色,但这剧情未免也太狗血了一些。
A 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iography, genealogy, and archaeology
告别了drama,阿莫多瓦其实一直在讲一件事:轮回
一段两个母亲在产房里互相抱错了孩子的故事,一段关于遗骨的挖掘揭开了残酷的历史的故事,我没理解这两段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意义在哪里。
直面历史,才能望向未来。婴儿抱错这种故事在阿莫多瓦这里都算不上奇情,掘开被掩埋、被遗忘的过去所产生的震撼也只是完全意料之中的。在两部分都不够出彩的状况下,又刻意地缝合,只能说就不难看吧。依然很爱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