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素材取舍问题极大,前半段讲小情,却是领袖传记的拍法,俗套桥段包装出的稀碎流水账,说起来都是真事,拍出来却像个假人。后半段讲大爱,倒是应了同档期《扬名立万》里那句“不要涉及政治军事“,说梅艳芳是香港的女儿,但香港在这片里就是个华丽的空壳,说时代愁云惨雾,愁从何来啊?最后只能把所有的能量都压到时不时硬插的真实影像上,甚至搞出演员表演和真实影像正反打这种迷惑操作,也就彻底宣告了这部传记片的失败,你直接拍成纪录片不得了吗?片尾那座梅艳芳雕塑,好像就已经把这片主创压得畏畏缩缩动弹不得,更别提狮子山顶上还压着座五指山呢。其实就用艾伦索尔金写《乔布斯》的方法去写告别演唱会,不也会比现在好太多吗?
怀着对哥哥的那份爱,来看梅姐。中后段,音乐一响起,眼泪就止不住了,现在的娱乐圈(juan),太乱了,真正的明星,应该是鼓舞人心,给予人希望的人,如梅姐,如哥哥。最后,电影落幕,原本准备收拾卫生的阿姨在进场听见《歌之女》后,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坐在了第一排静静地听着梅姐的歌唱,那音乐,沁入人心。
颠倒众生,吹灰不费,收你做我的迷。只有阿梅能做到,所以,她值得被所有人记得,这也会是这部电影带来的温暖、感动与影响。
but suuuuuuper sweet, and kind
电影结束后很多来加拿大多年的老移民都在排队和电影海报合影,那一刻突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Anita为何是“香港的女儿”---哪怕这个城市的模样再怎么变化,环境再怎么复杂,她的传奇和她的精神都已经深深镌刻进这片土地的最深处。无论你身处何方,梅艳芳的歌声都可以把你带回那个回不去的黄金时代。考虑到创作难度,应该是说本年度最超出预期的传记片,我只能说王丹妮的演出配得上梅姐身前的光环身后的寂寞,以及一切璀璨背后无法言说的心境。 P.S. 某种程度上“洗白”近藤真彦可能也是为了尊重梅艳芳对这段感情的珍重。
新人王丹妮意外地演得不错,有点梅姐的味道,但那个哥哥,只能得0分,感觉没有任何人能演哥哥,演那个绝无仅有、绝世无双、完善无瑕的哥哥!借此怀念永远的Leslie!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重新认识港女梅艳芳。一部技法并不高超的电影,一段值得回忆的人生。
清新舒服的调子,导演编剧竟然就是男主本人,真的太有才了吧!男主有点可爱又有点帅,而且性格好善良,是我的理想型了😍
有些人确实需要他人(他者)来作为自己生活的锚点,排除不确定性。小角度小格局温馨片。开头更有趣一点,后半段没啥意思。
2.这部电影美化了很多人,反而最是美好的那个人被丑化,意难平。
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我感觉,有些事你不想对我说,我看不出你是在压抑想要亲近的愿望,还是压抑想要疏远的愿望。”
太喜欢这种感觉了,都是点到即止的推进,剧情不生硬,演员的表演又恰到好处,话说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孩子,真的有点羡慕男主能在父母的城市工作。
拍传记真是一件难事,梅艳芳,绝代芳华,同样也是普通人一个,怎么讲这个故事都有被攻击的可能性,导演算是带着虔诚与善良完成这部电影了。故事里阿梅的仗义、大方,对公益的热衷,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以及她不太幸福的童年都有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唱会上的婚纱,《夕阳之歌》也很让人泪目。当然粉丝还是会有一些更多的期待吧,难以提及的江湖往事,在这一部里是没有体现的,嫁给事业时代巨星,大梦一场。
演员很努力了,虽然依然演不出神髓,但观众还是哭成了狗,我也是。
歌声入耳,泪湿双颊。
不得不接受路过这件事 想想也不是最差的结果
没想到BIFF闭幕片比开幕片还烂,看完也确实蛮感动,但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梅艳芳本人,和这个烂片毫无关系,越是被梅艳芳本人打动,越对这个烂片子感到无语
除了阿梅,很多人还健在,为尊者讳,太难拍!江老板还阿梅一个承诺,也是港式义气的延伸。限于投资、成本,切口很小,女性视角,一个恨嫁的故事,把飒气、江湖气、帅气、大气的巨星缩小了;年轻演员不管像不像,敢演已经是成功了一半,真实影像资料与剧情对照,对演员还是一种残酷的考验。一直在想,王丹妮没有点上阿梅标志性的那颗痣,可能是主创为了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类似cosplay,不能和真人真事一比一对应。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